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养殖技术 查看内容

防治丨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致死率极高,看病理变化做好预防!

| 1161阅读 0评论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VHS)是由弹状病毒引起鲑、鳟、狗鱼和大菱鲆(多宝鱼)的传染病,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致死率极高。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必须申报的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

一、病原

病原是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毒(Viral haemorrhagic septicaemia virus,VHSV),分类上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粒外弹状病毒属(Novirhabdovirus)。

病毒形态呈子弹状,长180nm,直径约70nm,有囊膜,核酸为一条负链单链RNA病毒。

VHSV侵袭鱼的脾和胸腺,导致免疫力急剧下降,在自然条件下病毒感染潜伏期为7天~25天。

二、流行病学

该病最早流行欧洲大陆,近年扩散到日本和韩国,各种野生海洋鱼类都分离到VHSV,并能引起养殖大菱鲆、牙鲆大量死亡。易感鱼群鱼龄越小越易发病死亡。

病鱼及病鱼污染水、污染物、食鱼鸟类等均是病毒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毒主要经鱼鳃进入鱼体产生感染,水温4℃~14℃时疾病易于流行,水温15℃~18℃时,病程变短,呈急性大批死亡。

三、临床症状

流行初期,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体表充血,肌肉及内脏有出血症状,消化道无食物。

流行中期表现为慢性,体表很少出血症状,解剖内脏和肌肉可见出血,但死亡率低,病程长。

流行末期,病毒感染脑部,病鱼运动异常,静止或沉底、螺旋转动,剖检无明显病变,发病率和死亡率低。

四、病理变化

破坏鱼体渗透压平衡,肝、脾、肾、胰通透性增强,出现水肿、变性和纤维状血纹坏死。

五、诊断

根据病鱼的临床症状初步诊断,并进行实验室确诊。

六、防控

对苗种场、良种场实施防疫条件审核、苗种生产许可管理制度。加强疫病监测与检疫,掌握流行病学情况。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VHS的感染。对养殖水源、引种鱼卵和鱼体、设施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染途径。并防止细菌和真菌继发感染。


来源:《中国水产》

收藏

已有423 人点赞

  • 游客201

    游客201

  • 游客1

    游客1

  • 游客131

    游客131

  • 游客939

    游客939

  • 游客677

    游客677

  • 游客448

    游客448

  • 游客92

    游客92

  • 游客658

    游客658

  • 游客70

    游客70

  • 游客592

    游客592

  • 游客454

    游客454

  • 游客203

    游客203

  • 游客842

    游客842

  • 游客175

    游客175

  • 游客27

    游客27

  • 游客659

    游客659

  • 游客246

    游客246

  • 游客552

    游客552

  • 游客943

    游客943

  • 游客619

    游客619

  • 游客243

    游客243

  • 游客967

    游客967

  • 游客26

    游客26

  • 游客447

    游客447

通心粉二维码

最新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

          热门通心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