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通心粉社区 首页 水产 养殖技术 查看内容

干货 | 投苗前做好这几点准备,您就成功一半了!

| 2210阅读 1评论

土池这种模式是指在滩涂或适合养殖的区域上建造养殖池塘,进行对虾养殖的一种养殖模式,通常面积在1-20亩,水深为1-1.5米,具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配备一定数量的增氧设施。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投苗密度一般为3-5万尾/亩,放苗前培养好优良的藻相、菌相结构,营造良好的水质环境,池塘中丰富的基础饵料生物可为幼虾提供营养。养殖的过程中投喂优质人工配合饲料,实行半封闭式管理模式,养殖前期少量添水,养殖中后期少量或适量换水,每10-15天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制剂来调控池塘中的有机废物、菌相、藻相结构,以及不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增氧剂等改良底部环境,优化养殖水体等。


通过优化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达到减少用药、提高对虾养殖成活率和养殖效益的目的,采用这种模式养殖,总体来说,单茬产量较好的可以达到500-650公斤/亩。


因为这种土池的养殖模式所需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小,养殖管理技术相对简单,又能取得一定的养殖效益,因此在适合的区域较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进行对虾养殖生产的养殖户多采用此种模式。但是由于该养殖模式的池塘配套设施相对简单,受制于气候环境影响也较大,养殖管理技术措施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对病害的防控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新塘注意事项


池塘水体中的矿物组成或结构,很大程度上是池底矿物组成的反映,含有腐殖质、粘土的土壤胶体组分是可溶性矿物营养元素有力的吸附剂,并支配着它们的可利用率,池塘的土壤是分解有机废物、转化化学元素的微生物(菌)生存的介质,池塘土壤还是对虾生物饵料的来源源头。如果池塘是个茶壶,底部土壤就是茶叶,只有好的茶叶,才能泡出好茶水。同样,拥有一塘好水,处理好池塘底部的土塘就显得尤为关键。

新开挖的塘口,由于搬除了原有的土壤层,开挖出的新塘埂塘底,最好预留出充足的时间,纳水泡塘,再排出,再纳水泡塘,再排出,如此反复2-3次。每次泡塘的时间可保持在一周左右,然后晒干晒透,以提高土壤的氧化态。


新塘土壤如果pH值小于6.5,并且引用的水源的碱度也比较低时,还必须对池塘底部进行碱化,维持池塘土壤的pH值在7-9之间,保证总碱度、总硬度都在80毫克/升以上(以碳酸钙计),这样才能确保有足够溶解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来供给给藻类生长。酸性硫酸盐的池塘,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有很多池塘建造在红树林地带上,红树林地带土壤属于酸性硫酸盐土壤,由于酸性硫酸盐土壤酸性太强,不宜直接养殖,而且直接使用石灰处理都很难达到调节pH值的目的。这类池塘的处理还需要采取铺膜隔离或多次碱化处理。


酸性硫酸盐土壤的鉴定,可以通过干燥几天之后的池塘土壤的含硫量(大于0.75%)或pH值(2~3)来鉴定,野外酸性硫酸盐土壤的鉴定方法是:采用几克新鲜土壤与10%-30%的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混合反应,反应大约10分钟后在土壤和过氧化氢混合物中放一片广谱PH试纸(0-6),将pH值试纸的末端插入混合物的边缘,让液体沿着试纸吸湿上来,如果试纸的颜色改变,pH值不大于3,该土壤就是酸性硫酸盐土壤,这种土壤有大量灰黄色斑点,排干水的地方稍晾干表层就是呈现红色:

   


酸性硫酸盐土壤的碱化处理:


步骤1:在干燥季节的早期,将塘底彻底干燥并翻耕;


步骤2:灌注咸淡水,经常测定水的pH值,水体的pH值会从7.0-9.0降低到4.0以下,pH值稳定时,把池水排干,反复操作这个过程直到pH值稳定在5.0以上,这常常需要三次甚至更多排灌循环;


步骤3:塘底改良的同时,必须除去周围堤岸坝埂的酸性。为了利于操作,要将堤岸的顶部整平,沿着堤岸的边缘修一条小堤形成一个浅池,灌满咸淡水,当池塘排水干燥时,也将堤岸上小池的水排掉晒干,必要时重复操作。最后,清掉小堤,在堤岸的顶部和边上按1-2公斤/平米用量撒上石灰;


步骤4:排灌循环一旦完成,塘底按30-40公斤/亩撒上石灰,之后再根据需要施肥,以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


步骤5:为防止点渗酸,要经常检测pH值,必要时进行碱化或铺膜护坡。


碱化用量表:



二、老塘需要处理的原因


对虾养殖池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生产后,往往会在池底淤积一层较厚的有机物,其中包括:对虾排泄物、残饵、死藻、浮游动物或对虾尸体等有机碎屑。这些有机废物在分解时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溶氧,若淤积过多,则会导致养成中的对虾浮头或者发生病害死亡。而在低氧、缺氧情况下底层有机废物无法彻底分解,或无法分解,则极易生成如“组胺、腐胺、硫化氢”等一些毒性较强的中间代谢产物,严重威胁对虾的生存。


对虾属于底栖性生物,其摄食、生长、脱壳、栖息等主要的场所就是在底部,因此对底部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所以,为确保养殖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对虾养殖的成功率,在养殖收获后和养殖之前必须切实抓好池塘的清淤整治工作。


但红树林地带的酸性硫酸盐土壤不宜晒塘和清除掉底泥,有条件的养殖户应进行配方改底(即根据不同的土壤检测结果来使用不同剂量的石灰等来改良池塘底质),配方改底的生石灰用量详见上表。进水10公分消毒3天后再行生物改底,即培藻前先行培育有益菌群,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如芽孢、EM菌等的使用。经过池塘消毒、配方改底、生物改底之后,就可以施肥培藻了。


三、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清淤整池、翻耕晾晒、降解修复

     


清淤主要是指利用机械或人力把池底“淤积层”清出池外,可人工搬运,也可利用推土机推土,但切不可将其推到池塘护坡上,以免随水流回池中。


晒塘的目的是提高池塘底部土壤的氧化程度,一方面在投产时能提高底部土壤与其上水体营养物质交换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延缓池塘底部在养殖过程中的“老化速度”,对于新开挖的池塘,应该尽可能的晒干晒透,以提高土壤的氧化态。而对于老池塘,由于池塘底部土壤上存在着前一造遗留下来的大量有机废物,因此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土壤微生物进行分解。因此在第一次晒干晒透之后,必须进行翻耕,一般翻耕的深度在10-15公分或10-20发公分,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让空气进驻或更利于空气中的氧气大量进入到翻耕后疏松的土壤缝隙中,以充分氧化分解大量积聚的有机废物,同时要让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提供微生物繁殖需要的水分。


碱化的目的是预先建立无机碳源库,为投产后的“初级生产力(藻类等浮游植物)”源源不断地供给“口粮”,同时保证总碱度、总硬度都在80毫克/升以上(碳酸钙计),以提供足够的“水体缓冲能力”和保证对虾正常蜕壳及生长栖息。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可以把清淤、翻耕、晒塘、整池、碱化、消毒等工作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土池养殖而言,在上一茬收虾后,需尽快把虾塘中积存的水排干,并对池塘进行暴晒,以免贻误有效时间,面临阴雨天干扰延长清塘休整所需时间的风险,待池底表层首次晒干或无泥泞状物时,即可对池塘进行修整。


其一、要把池塘底部整平,若池底的塘泥较厚,晒干后可考虑人工清出底泥,非硬质底部切勿盲目用高压水枪直接冲洗。


其二、全面检查池塘的塘基、进排水口(渠)的渗漏及坚固情况,对有渗漏出现的地方,应及时修补、加固,修整工作完成后在池塘中筛上石灰,用“中耕机”或“圆盘耙机”对池底进行翻耕10-15公分,将石灰混合到土壤中,接着进行晾晒,以将池底晒成龟裂状为好,石灰使用量也不是越大越好,过量使用石灰,造成虾塘碱性过强,使游离氨(总氨在碱性情况下产生)的比重增加,毒性加强,还造成磷缺乏,难以培育水质,易倒藻,虾也难以养成。


为了提高效率,提高人为掌控时间的能力,经年累月养殖的老塘口,在碱化之后,还可以接着在池塘中挖设30-50公分沟槽,以彻底处理好或修复土壤的污染,在池中挖设呈“十字形、丰字形、或田字形”等的沟槽。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方便排干水,或不能排干水的池塘,利于汇集积存在池底水分,以及池底中上层土壤中的水分的沥干析干,在沟槽中用水泵抽出, 加快晾晒的速度,在表层晒干晒透后,必须进行翻耕,一般翻耕的深度在10-20公分,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促进空气在土壤中的进驻和接触,同时也可以泼洒一定量的粗糖蜜,以利于池底微生物的降解,充分分解池底积存的有机物。当土壤暴晒过于干燥时,沟槽内纳入适当深度的水分,湿润土壤,挤排出土壤中的过多的二氧化碳。再行排出沟槽中的水,接着进行晾晒,保持土壤微弱和一定的湿度,提高微生物繁殖所需要的水分。以利于充分降解“积聚的有机废物”,彻底修复过度“老化”经年累月养殖的土壤。


2、消毒除害


不能排干水或纳入水源有敌害或病原,还需要消毒除害,对虾养殖的敌害生物较多,其中主要包括4大类:

(1)病原生物(病毒、病原菌等);

(2)捕食性生物(主要是一些捕食对虾的鲷科鱼类、鲈鱼、乌塘鳢、四指马鲅、弹涂鱼、乌贼等);

(3)竞争性生物(多为一些野杂鱼,如杂虾杂蟹、小贝类、鲻鱼、斑鰶等);

(4)其他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是危害对虾的健康,如纤毛虫、夜光藻、甲藻以及各种寄生虫等,或危害养殖设施如船蛆、凿石蛤、藤壶或其他污损生物等,它们可破坏闸门、闸墙、闸墩等。


通常采用的消毒除害的方法有两类,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除害种类来进行选择。


一是采用上述的暴晒、翻耕、挖沟槽、泼糖蜜等彻底降解修复的方法。


二是使用药物杀灭法,当前常用的药物有:鱼藤精、生石灰、漂白粉、敌百虫等。在时间足够,彻底修复池底的养殖环境要求下,显然,第一种方法要优越很多。


即使是选择药物杀灭,在对虾池进行消毒处理时应特别注意几个要点:

(1)用药时间最好安排在放苗前的15天进行;

(2)用药前要先排干池中原有水体,在闸门处安装60-80目的筛绢网,通过过滤纳入少量水,使用消毒,进水切忌过多,以免浪费消毒药品;

(3)选择晴好天气用药,增强药效;

(4)确保药物能分布到虾池的角落、边缘、缝隙、坑洼处;

(5)使用药物时应选择高效、无残留的药物种类;

(6)用药要根据药品说明书上的说明科学用药。


此外,药物使用量还应视药物的种类、池塘大小、既往发病经历、池水理化条件等多种因素而定。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彻底暴晒和生物降解处理过上一茬的土壤(沉积物)后,在接下来的放苗前,几乎也不必对池底进行“多余”的清塘除害处理了。


在广东的某些地区如江门大鳌、或其他土池养殖区域,为了防止爆发蓝藻,或上一造遗留的蓝藻塘要清除孢子、死藻沉积物,在放苗优化培育水质前,会较多使用“硫酸铜”来杀灭蓝藻(或孢子),意在预防和抑制蓝藻,其实这样做对后续的培藻优化放苗前水质,以前对小苗的成活率等,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如果同样按照上述的方法,彻底清塘、暴晒、碱化、翻耕、降解修复等,大幅减少甚至消除了蓝藻的源头威胁。同时在放苗后,仔细管理好水质,对于蓝藻来说,一喜欢静止不动的水体,二是高磷污染的水体,所以经常让水动起来,控制投喂的污染,也就基本上可以解决了,“硫酸铜或螯合铜”之类的杀藻剂、灭藻剂等也就排不上用场了。


常用的消毒杀生药物参考剂量:



3、纳水、调节盐度/小水体淡化


养殖过程中进水不方便的池塘,在进行晒塘、修复处理之后,可利用经60-80目筛绢网过滤的水一次性纳够(进水的深度可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0.8-1.3米),养殖过程中不再添水和换水,实行封闭式养殖。


纳水方便的池塘,可采用逐步添水的方式来纳水,先纳入1米左右的水进行水体消毒,养殖过程中根据对虾的生长和水体变化情况,再逐渐向池塘内添加新鲜水源,以保持水体的清爽。


某些地区,考虑盐度的调节,比如在河口地区,尤其是水流量较大的河口地区,由于雨水问题往往导致其水源盐度的变化较大,不适合所需要求或不利于对虾健康,而在一些开放性沿海区域,通常需要先行纳入购买洁净的海水或抽取有一定盐度的地下水适量,再行纳入淡水进行勾兑,即调节盐度合适后备用。


还有些地区,比如江门市大鳌镇某些区域,因缺乏地下盐井水、地下水不达标或提水效率太慢的缘故,又不便或不划算大量购买海水或其他方式,地表水纳水后盐度明显低于苗场淡化的盐度,这时也可以采取小池淡化过渡(标粗)的做法,具体是:


在池塘用彩条布围出约200方(具体视放苗量)的小水体,首先将小水体的盐度调节到苗场出厂的盐度(比如2格),这样纳咸水或调节盐度所需要的时间或工作量以及所需的具有盐度的用水量,都比较经济合适。调节盐度至合适,小水体经处理后试苗放苗,在期间慢慢接着淡化7天左右后,用大池水试小水体的苗24小时看成活率,或直接测量盐度差异,以检验淡化成功与否,成活率95%或没有盐度差异,撤除围布,让苗分散成全池的做法。


这个过程中,根据出苗的盐度情况:

一般头两天为适应期;

第3天用小泵泵0.5-1小时的大池水进围布小水体内;

第4天泵1小时;

第5天泵2-3小时;

第6天到第7天全天泵水。


投入的增氧设备上,视面积而定,有用小罗茨风机带气石的,大点的面积,也可以装一台水车增氧机。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好处颇多:


一是解决了大面积需要有一定盐度的水的问题;


二是经标粗后显著提高了成活率,养殖的过程中,因盐度渗透压不适或导致的损耗,通常是整造损耗中最大的一个环节;


三是在实践上,也比较容易操作执行,在养成池塘一角围出相应的小面积即可;


四、集中标粗、集中投饲、集中管理,也有利于虾苗早期的生长于正常脱壳。


4、水体消毒处理


在经过严格翻晒和降解处理后的土壤后,对纳入的水体进行必要的消毒即可。一般采用含氯消毒剂或海因类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即可。这类药物对水体中多种致病菌、病毒、霉菌、及芽孢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近年来由于养虾集群式的发展,有些地区的养殖场地过于集中,且各养殖场的进排水口距离相隔不远,且粗放无序,对于养成所需要的水源质量就难以保障。因此,有条件的养殖户应专门配备蓄水消毒池,对水源进行水体消毒处理后。在放苗前进水时可先将水源引入池塘进行消毒处理,但是在养成的过程中所进的水体,则应先进入蓄水消毒池经过沉淀、曝气、消毒处理后,方可引入养成池中使用。


5、曝气、解除余氯等残留、遮光等调节水质


在消毒后,有一定量的余氯(溴)的残留,对放苗后的虾苗存在一定的威胁,水源尤其是地下水,还会存在一定的铁锰及其他重金属盐类可能超出限值,再者纳水过久后出现了水华等,由于消毒处理杀灭了一部分藻体而出现死藻等,因此,可以针对性进行处理。比如使用大苏打(硫代硫酸钠)还原余氯,使用“有机酸盐”或EDTA二钠等来络合过多的重金属类等,或延长曝气及遮光处理等。


6、放苗前的水体的优化培育(做菌、培藻、培养浮游生物等)


放苗前对水体环境进行培育,既能营造幼虾健康生长的优良养殖环境,又能培育基础性的饵料生物,解决早期对虾适口饵料和食性转换过渡的问题,促进对虾健康生长。水体环境的优化培育最为关键的是培养优良浮游藻类(动物)和有益微生物种群,促进虾池的物质的循环,营造适合对虾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



放苗前水体环境培育流程图及相互关系:


优良的藻相可以提高氮循环效率,增加水体的溶氧,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提高水体质量、还可以为养殖水体营造一定的水色,使水体维持合适的透明度,起到遮阴作用,从而既可令对虾避免敌害生物的侵袭,使之生长安定,又可抑制底生大型藻类的繁殖。同时,对维持对虾养殖生态的平衡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通过“藻类---浮游动物---对虾”和“藻类---对虾”两条生物链,为幼期的对虾提供优质的天然饵料,提高养殖对虾的成活率。


因此如何培养优良的浮游藻类,营造适宜、稳定的水色,是对虾养殖前期管理的关键措施之一。


养殖开始时,经过整池、清池、池水消毒后,放苗前7天左右,使用藻类营养素(水产养殖专用肥)培养优良的藻类。


对于底质有机质丰富、水源营养丰富的池塘,使用富含不易为池底沉积物吸附的硝态氮以及均衡的磷、钾、碳、硅等元素,容易被藻类直接吸收利用的无机复合营养素。


对于底质贫瘠、水源营养缺乏的池塘,使用“无机有机复合营养素”,其中的无机营养盐可以直接被浮游藻类吸收利用,有机质成分在“一定条件下(氧、菌、水温、pH值等)”则可维持水体肥力。


有不少养殖户为例节省成本,采用鸡粪等粪肥为池塘增肥,而粪肥就是一种有机肥。若施用不当,其增肥效果不明显,而且还可能造成池底有机废物过渡积累,引发池底缺氧,环境恶化。应该将粪肥与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一起发酵7-15天甚至更长时间,利用有益微生物充分降解粪肥中的有机质,释放营养盐,减少有机质在池塘中的耗氧量,提高粪肥在池水中的增肥效力。也可以将粪肥与石灰混合,充分发酵7-15天甚至更长时间后在使用。


粪肥的使用量需视池塘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宜过多,同时要施用一些氮磷无机肥,保障水体营养的平衡。


在使用藻相营养素的同时,应该酌情施用芽孢杆菌等有益菌制剂,可以降解池底有机质或使用营养素中的有机质,转化为藻类可以利用的营养盐,保持养殖水体中的藻类稳定生长繁殖。


附:放苗前的水质准备



7、试苗


在施用藻类营养素和有益菌之后,待水色稳定和菌相平衡,大约3-5天时间,这点非常重要,具体视天气、水温、光照、季节等因素而定,之后则可以试苗。科学试苗方法:在四方形“铁质/竹制”框架内、安置上方开口的绢网置于池水中来试苗,网底还可以放置一块小石块压低网底。


用小盆打池水在棚内或室外试苗,与上方法试苗的差别在:


一个是小水体,没有底,溶氧条件好,昼夜温差大。


另一个是原环境,有底,温度相对要恒定。所以不科学。


按如下方法,放入100尾左右的虾苗,48小时后,成活率在95%以上,且活力较好。说明试苗成功,水体当前适合养殖。


科学的试苗方法:



8、放苗


南美白对虾属于暖水性虾,放苗的日平均水温应高于25度或最低温度应在20度以上。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的第一造养殖最好在清明后放苗,千万不要过早。虾苗的放养有两种模式,即:直接放养、中间培育


(1)直接放养


顾名思义就是将虾苗直接放置池塘中一直养至收获,中间不移苗过塘,放苗的密度一般在3-5万每亩。若定向生产小规格的商品上市虾,还可适当提高密度。但最高一般不超过5-6万尾/亩。


(2)中间培育(即标粗)


中间培育又叫中间暂养,广东一带俗称标粗,通常标粗池的放养量在120-160万/亩或以下。中间培育过程中可以投喂营养较高的饲料,前期可加喂虾片和丰年虫,通过提高虾苗的营养供给,以增强其体质,提高其抗病能力。


(3)采用中间培育的优点


由于标粗池面积较小,便于养殖管理,一方面,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做到合理投喂,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提高虾苗适应环境能力,综合提高养殖成活率,再者,合理安排虾苗的标粗时间与养成时间的衔接,可大大缩短整个养殖周期的耗时,实现多茬养殖。


(4)中间培育的缺点


首先,标粗时密度过大,生长速度慢,也较容易发病;


其次,移苗过池时对虾必须重新适应新环境,处理不当容易使对虾出现问题或应激,诱发虾病,或使生长减慢。


(5)中间培育应该注意的事项


首先,中间培育的时间一般为20-30天,幼虾体长达到3-5公分时即要移苗,中间培育时间切莫太长,时间越长,个体越大,相对个体空间就越小;


其次,南美白对虾容易应激痉挛,移苗过池时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避免太阳直射,移苗幼虾产生过度的体力消耗或应激,影响健康水平,从而造成损失。必要时可抽取中间培育池的水体到养成池中接种培藻;


第三,中间培育池与养成池举例越近越好,避免虾苗长时间离水。


(6)放苗时的注意细节:


A、试苗成功才能放苗,试苗不成功,则找出原因,并重新优化和培育好放苗的水质,以待放苗。


B、培水稳定后2-3天或3-5天左右,才开始放苗,最好在出现轮虫高峰期时,放苗入池,具体时间长短受天气、温度、水质变化等来决定,“当水色培育起来后,出现过浓,透明度快速降低,甚至有水华出现的苗头,可以泼水,通过他们来净化水质,吸收过多的营养盐,防止过浓,同时可以促进枝角类和轮虫的快速繁殖,为虾苗及时提供适口的生物饵料。”


C、早、晚放苗:


要求:(特别是高温天)在一天中的“早或晚”上午10点前和下午六点后放苗。


原因:是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光线过强,温度过高,产生应激,会影响成活率。


D、上风口放苗:


原因:放苗时还要考虑到上风口,不宜在下风口放苗,以免苗种随浪拍打到岸边后粘附在岸上(护坡)后出现死亡。


E、漂袋20-30分钟:


原因:放苗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好专人负责,各司其职,防止慌乱,忙中出错。虾苗氧气包运抵之后,不能立即投放,应将氧气包先不开口,漂置在池水表面,约半小时后待袋内外水温一致后,再打开封口,倾斜袋口,致虾苗随水流缓缓流出。


F、脱壳


苗袋里可能在运输的过程中有零星脱壳,这属轻微应激脱壳的正常现象,当晚则会出现集中性脱壳,盐度偏低或使用地下水的池塘,需要使用微量元素补充剂来促进硬壳,防止应激过大和脱壳损苗。


(7)盐度过低池、或淡水,可挂盐袋


原因:必须与漂袋的时间配合和一致。以小池为例,在苗袋运输到开始漂袋时,同时立马在池塘一条长边的中间,或略往靠近上风口一头,把装有25-30斤左右细海盐(粗海盐容易造成盐度分层)编织袋吊挂在池边,在袋子上用螺丝刀或其他物件扎多个小口子,让海盐慢慢溶解在池水里,形成以苗袋为中心,逐渐向外递减的“盐度圈”,中心盐度高,越往外盐度越低(全部溶解对总体盐度几乎没有影响),等到漂袋结束,水温一致放苗时,由内向外的部分区域的盐度圈已经形成了,我们在上风口放苗,随苗自由活动,有的有应激的,适应能力差,耗费体能大,我们用这个方式人为设置了短时间内的盐度圈,让虾苗自由寻找合适的盐度圈,从而提高成活率。


收藏

已有418 人点赞

  • 游客945

    游客945

  • 游客88

    游客88

  • 游客917

    游客917

  • 游客902

    游客902

  • 游客939

    游客939

  • 游客615

    游客615

  • 游客900

    游客900

  • 游客164

    游客164

  • 游客884

    游客884

  • 游客836

    游客836

  • 游客832

    游客832

  • 游客464

    游客464

  • 游客21

    游客21

  • 游客927

    游客927

  • 游客8

    游客8

  • 游客534

    游客534

  • 游客843

    游客843

  • 游客353

    游客353

  • 游客202

    游客202

  • 游客887

    游客887

  • 游客41

    游客41

  • 游客972

    游客972

  • 游客989

    游客989

  • 游客866

    游客866

通心粉二维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回复 游客156 2017-4-11 10:07
“一

查看全部评论(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热门资讯

      热门视频查看更多>

          热门通心号查看更多>